视频制作:柯丽莎
当邕江的汛情警报划破南宁夜空,一支与这座城市血脉相连的队伍,第一时间扛起了守护的重任。
中国安能一局——由原武警水电一总队改制而来,扎根南宁数十年,早已将这里视作“家”。麾下大半将士都是土生土长广西人,于他们而言,“哪里参军,哪里便是家”。守护邕江从不是冰冷的任务,而是刻在骨子里的“护家”本能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10月8日,国庆节假期的最后一天,这份本能化作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紧急集结,78名将士以最快速度奔赴营地,用行动诠释了“家乡有难,义不容辞”的千钧重量。
归队,跨昼夜抢险
彼时,中国安能南宁基地工作群里一条“归队”的指令,瞬间让分散各地的队员绷紧神经:正休假的贺椿焕刚踏上返回梧州老家的动车,毫不犹豫改签返程;家在南宁本地的全浩宇,刚陪父母吃完晚饭,拎起装备包往营地飞奔。没有多余的动员,没有迟疑的脚步,命令下达的那一刻,所有人都向着“家”的方向全力奔赶。刚到营地,来不及卸下行李,78名将士、31台搭载高精尖装备的车辆即刻整装出发。
这场紧急集结,指向的是10月8日19时50分那道令人揪心的危险信号——南宁市应急指挥部的监控画面显示,北大桥右侧堤外停车场二坑泵站出现陷坑,邕江江北中堤段的堤防安全岌岌可危。作为邕城当之无愧的“自家人”,中国安能一局南宁基地在应急管理厅求援函发出的第一时间,便迅速启动应急响应,一场属于“家乡人护家乡”的跨昼夜抢险战,就此在邕江边打响。
面对高水位持续冲击引发的堤防渗水、塌陷险情,中国安能一局不仅凭借“土生土长”的地域熟悉度,精准掌握堤岸地形优势,更依托高精尖救援利器,构建起坚实的“科技护堤”防线。
急行军。全浩宇 摄
险情处置初期,救援前指(前方指挥部)以“先控险、再加固”为核心原则,统筹调度液压破碎锤、混凝土输送泵等专业装备,针对塌陷处的渗水危机,果断采用“高强度抛填沙袋+机械化混凝土浇筑”的组合战术。将士们的配合更是默契无间:梧州籍的梁壮潮与梁思林搭档操控动力舟桥,提前在险点附近水域搭建起临时转运平台,为后续抢险物资输送铺就“快速通道”;防城港籍的黄律夫、梧州籍的梁福光驾驶冲锋舟,在江面上来回巡查堤岸渗漏点,将实时险情数据第一时间传回指挥部;周俊进、廖锦鹏、李健三位挖掘机手,精准操控设备清理塌陷处杂物、平整作业场地,与扛沙袋的战友们形成“机力+人力”的高效联动。
机械的轰鸣声、冲锋舟的马达声与将士们的吆喝声交织回荡,众人精准抓住洪峰回落的关键窗口期,在短时间内成功遏制渗水态势——对他们而言,脚下的每一寸堤岸,都连着家门口熟悉的街道与牵挂的亲人,容不得半分马虎与懈怠。
利器,首次投入战斗
此次抢险中最引人注目的“利器”,当属中国安能“救援航母”的核心装备——动力舟桥。这一具备快速组装、重载转运能力的高精尖装备,此次是首次在“家门口”南宁的抢险实战中投入运用。
面对陆路运输受限的难题,广西籍装备操作手罗林勇带领团队,仅用40分钟便完成3台动力舟桥的组装与调试,成功搭建起一座长60米的“水上快速通道”。重型挖掘机、混凝土罐车稳稳地通过舟桥抵达险点,转运效率较传统运输方式提升3倍。
“以前在演习场操作,心里是对技术的琢磨;这次护着邕江、守着家乡,手更稳,心更定!”罗林勇抹了把脸上的汗水,目光始终紧紧盯着舟桥的运行数据,这便是属于广西救援员的“硬核守护”。
硬核守护。全浩宇 摄
在后续加固阶段,队伍延续“高精尖装备+广西籍将士”的高效作战模式:无人机盘旋在空中,实时监测堤岸沉降情况;地质雷达深入探测地下渗水通道,不放过任何一处隐患;24小时轮班值守的将士们,在指挥体系的科学调度下,各环节无缝衔接、高效运转。
来自梧州的队员黄显雄在作业区不慎滑倒,脚腕瞬间肿得老高,战友们见状急忙要送他去医院,他却咬着牙摆手拒绝:“家就在旁边,战友们都在拼,我不能掉队!”直到完成最后一班交接,他才匆匆赶往附近卫生院做简单包扎,转眼又出现在抢险前线。
正是凭着这股“护家”的拼劲,截至10月11日12时,队伍累计填筑土石方5040立方米,消耗机制沙袋18500条,修筑起120米长的月牙围堤,将陷坑威胁牢牢锁在堤外;更在抢险过程中成功营救1名落水群众——他们守护的,既是母亲河邕江的安澜碧波,也是家乡每一位百姓的平安喜乐。
故乡,深情跨越时光
这场战斗的艰难,藏在洪峰过境后的每一个细节里:郁江水位持续下降,舟桥随时面临搁浅风险,成为阻碍抢险的“隐形陷阱”;复杂的堤岸环境中,安全风险监测更是重中之重。面对重重难题,队伍迅速调整策略、精准破局:一方面加强现场水深实时监测,每一组数据的细微变化都牵动着指挥决策方向,确保装备行进万无一失;另一方面加大新型侦测装备的应用力度,让科技成为守护安全的“智能哨兵”,精准预警潜在风险,为抢险作业筑起一道坚实的“防护盾”。广西籍技术员黄森宁守在监测设备前,实时分析每一组数据,每10分钟更新一次水深信息,为舟桥调整提供精准依据。
“这些装备就像家乡的‘眼睛’,能帮我们守住每一处看不见的隐患。”黄森宁说,他的家就在邕江南岸,能靠自己的技术守护母亲河,是他此刻最骄傲的事。
此刻,邕江边的战斗并未停止。中国安能一局的将士们,大半是广西子弟,他们的父母住在南宁的寻常街巷,孩子在邕江边的学校读书,这座城市的一草一木都藏着他们的牵挂。
沾满泥土的双手、熬得通红的双眼、“绝不掉队”的执着坚守,都是他们对“家”最郑重的承诺。从昔日的武警水电部队到如今的中国安能,数十年来,他们在南宁扎根、成长,早已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故乡。
如今,他们用热血与汗水,用高精尖的救援装备,默默守护着母亲河邕江的安宁。滔滔江水奔涌向前,见证着这份跨越时光的深情——南宁是家,理应由中国安能守护;邕江是母亲河,必由广西子弟兵护其安澜。
下一篇:最后一页
X 关闭
X 关闭